從榕江到六盤水:一路山歌一路景,熱辣涼方兩相宜
貴州多山,山與山不同,城與城各異。榕江與六盤水,一南一北,一熱一涼,卻同樣蘊藏著貴州最原始的生命力與最真摯的人間煙火。這一程,我們從侗歌繚繞的榕江出發,一路向北,抵達涼都六盤水,在山水、節慶與風味之間,讀懂貴州。
貴州夜景 來源于視覺中國
榕江:侗歌起處,煙火人間榕江是歌的城。這里是侗族大歌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歌聲不只是藝術,更是生活。每逢節慶,侗寨鼓樓下,男女老少圍坐成圈,無指揮、無伴奏,多聲部自然而起,如山風過嶺,如溪水穿石,一聲聲唱的是天地、祖先、愛情與豐收。
貴州榕城風雨橋 來源于視覺中國
除了侗歌,榕江還以“村超”火爆出圈。村民們自發組織的足球聯賽,沒有商業氣息,只有純粹的熱愛與歡樂。賽場邊,糯米飯、烤香豬、腌魚、牛癟火鍋……地道小吃擺成長龍;啦啦隊跳的是苗族蘆笙舞,喊的是侗族大歌調。一場球賽,竟成了一座城的節日。
貴州榕江村超 來源于視覺中國
吃在榕江,離不開“酸”與“鮮”。牛癟火鍋看似粗獷,實則講究——以牛胃中未消化的百草汁為湯底,加入牛肉、牛雜,苦涼中帶回甘,是侗家人清熱祛濕的智慧。還有腌魚、臘肉、手打糍粑、油茶……每一樣都是時間與手藝的味道。
貴州牛癟火鍋 來源于視覺中國
六盤水:風起涼都,山野之味北行至六盤水,氣溫驟降,心境頓開。這里是“中國涼都”,夏季平均氣溫僅19℃,山川之間皆是避暑勝地。烏蒙大草原上,風車轉動、牛羊漫步,仿佛闖入云端牧場;玉舍國家森林公園中,原始森林、高山濕地、彝族村寨交錯,一路一景,皆是清涼。
六盤水山間公路 來源于視覺中國
六盤水也是多民族聚居地,彝族、苗族、布依族在此共生共榮。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節日,夜幕降臨時,成千上萬的火把點亮山野,人們跳起達體舞,唱起敬酒歌,火光映照著一張張熱情的臉龐——那是人與天、與火、與祖先的對話。
貴州野玉海·海坪彝族火把季 來源于“微涼都”公眾號
這里的食物也帶著高山的清冽與民族的酣暢。水城烙鍋,一鍋烙盡天下食材,蘸上靈魂蘸水,香辣滾燙;羊肉粉湯底醇厚、羊肉鮮嫩,是六盤水人早餐的儀式感;還有彝家的坨坨肉、苗家的酸湯魚、布依族的五色飯……每一樣都扎實、熱烈,吃得出山民的豪邁與真誠。
貴州烙鍋 來源于視覺中國
非遺:手作之間,看見時間榕江與六盤水,皆是非遺沃土。在榕江,你可以走進侗寨,看老人們用藍靛染布,一浸一曬之間,布料從青變藍,再從藍轉深,最終成為侗衣上那一抹厚重的民族色;也可以探訪銀飾作坊,看匠人一錘一鏨,將龍鳳、花草刻進銀片,叮當聲中盡是傳承。在車江侗寨,年過七旬的歌師還在口傳心授侗族大歌,孩子們一字一句跟著學,歌聲穿過鼓樓,飄向梯田。
侗寨薩瑪節 來源于視覺中國
在六盤水,彝族的羊毛搟氈、苗族的刺繡挑花、布依族的土布織錦……依然活在山民的生活中。盤州一帶的彝族刺繡,以紅、黃、黑為主色,圖案多火焰、牛羊、日月,繡的是彝人對自然與祖先的崇拜;水城縣的苗族蠟染,則以刀為筆、以蠟為墨,在布上繪出螺旋、龍鱗、蝴蝶媽媽等圖騰,染出的藍白之間,仿佛有山水在流動。
貴州街頭蠟染坊 來源于視覺中國
山水:行走之間,皆是修行這一路,既是味覺之旅,也是自然之課。在榕江,你可以沿著都柳江漫步,看江水碧綠如帶,兩岸梯田層疊如畫;也可以深入月亮山腹地,探訪原始苗寨,聽村民用古歌講述遷徙的故事。
在六盤水,你可以登上海拔2900米的韭菜坪,看萬畝野生韭菜花盛開成紫色海洋;也可以走進北盤江大峽谷,感受喀斯特地貌的險峻與瑰麗。
六盤水北盤江大峽谷 來源于視覺中國
你甚至可以追隨一條古老的路線:從榕江的都柳江流域出發,一路向西,經苗嶺、烏蒙山,直至六盤水的涼都峰林——這不僅是地理的跨越,更是從“文化秘境”走向“自然曠野”的心靈旅程。
六盤水韭菜坪風景區 來源于視覺中國
慢行雙城,方知貴州深意榕江與六盤水,一南一北,一動一靜,一熱一涼,卻同樣有著貴州最真實的溫度與厚度。
這一路的山水行走,早已超越了風景的范疇,成為一場心靈的修行。在榕江的都柳江畔,我們讀懂流水的柔軟與包容;在六盤水的烏蒙山巔,我們看見云海的崇高與開闊。從侗族大歌的天籟和聲,到彝家火把的熾熱奔放,不同的民族用各自的方式詮釋著與天地和諧共處的古老智慧。
侗族藝術圖畫 來源于視覺中國
最終我們發現,這片山川的真正魅力,不僅在于它的清涼或熱鬧,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種生活的答案:如何在與自然的對話中安頓自我,如何在日常的煙火里守護傳統。這是一場從舌尖到心靈的旅程,貴州的深意,就藏在這南北雙城的回響之間——它提醒著我們:人生當如貴州山水,既有榕江般的熱烈生長,也有六盤水般的沉靜清涼。
貴州榕江村落風光 來源于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