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天臺紫凝:云霧深處的共富禪境
藏于浙東天臺山脈云霧中的紫凝山,群峰綿延,翠色層疊,五百余米的海拔托起一片靈秀秘境。作為國家級非遺《易筋經》的發源地,這里不僅有佛手巖、龍湫飛瀑、千年古剎等自然人文景觀,還有紫凝黃茶、楊梅、紅心李等豐富的物產,吸引著眾多游客。2025年上半年紫凝片區游客量突破12萬人次,同比增長45%,“產業出山、文旅出圈”正逐步成為現實。
山水交織的詩意長卷
紫凝山的晨霧中透著自然的清新。沿徒步山道上行,佛手巖形態奇特,天然巖石紋理別具一格;行至山腰,龍湫飛瀑從崖壁奔流而下,相傳唐時茶圣陸羽品其清冽,譽之為“天下第十七水”。登頂遠眺,林海茫茫,千年古剎普門寺的飛檐在綠意間若隱若現,山風伴著草木氣息與寺院鐘聲,繪出一幅自然與人文交融的靜謐畫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地黨組織帶領黨員定期開展山林管護、巡山護水工作,守護了這一方生態凈土。紫凝以自然為基,打造了觀天臺、云端花園、星空營地等一批文旅項目,將山水“顏值”轉化為發展“價值”。近年來,紫凝先后獲評浙江省第四批旅游風情小鎮、國家3A級旅游景區、第三批浙江省自然保護地融合發展村等,實現了“生態美”與“百姓富”的同頻共振。
千年文脈的當代傳承
紫凝山的歷史可追溯至1500年前,相傳唐代智者大師在此誦經時紫云聚頂,山名由此而來。紫凝《易筋經》入選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紫凝周邊仍留存著諸多與之相關的歷史印記。為守住這份傳承,當地不僅邀請非遺傳承人與游客互動展示技藝,更精心打造了易艾匠人教習基地、易簫館等傳承基地,構建起“游、學、養、練”一體的研學模式。游客與學子可在此沉浸式“習武悟道”——在易筋經的一招一式中感悟武學魅力,在易簫的清音中體會非遺雅韻,更在艾草氤氳中收獲養生智慧。今年,紫凝已舉辦研學班4批次,參與人數達600余人,讓紫凝成為青少年傳承國學、弘揚武學的新熱土。
茶果飄香的共富密碼
紫凝山的云霧氣候與沙質土壤孕育了獨特物產,清明前的黃茶,條索緊結、茶湯澄黃,目前種植規模已達千畝;六月的東魁楊梅紫黑飽滿、盛夏的紅心李酸甜可口、八月的高山西瓜晶瑩多汁,構成“三季有鮮品”的產業格局。在“合作社+農戶”模式推動下,特色農產逐步向組織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村里的共富直播間,村支書與助農村播的跨界聯動,農產品線上銷售額突破800萬元。同時,在平橋鎮的牽線搭橋下,紫凝聯合快遞企業開通冷鏈專線,打造3個共富驛站,實現鮮果直達。目前,黃茶、楊梅、紅心李等年產值達5000余萬元,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年增長22%,種植戶戶均年增收5萬元,其中結對幫扶的13戶困難家庭年均增收達4萬元以上。
禪養融合的文旅新篇
如今,紫凝正以“禪養融合”為核心,推進特色旅游升級。通過整合資源串聯起三條特色線路:非遺研學線串聯易筋經體驗館與古剎遺址,山水觀光線覆蓋佛手巖至龍湫飛瀑,農事體驗線連接千畝黃茶園與多彩果園。為便利游客深度體驗,村里盤活閑置農房,沿途搭建3處露營基地,配備非遺文化館、易筋經課堂等設施,打造“可玩、可看、可感”的易筋經小鎮。游客服務中心升級智慧導覽系統,提供“問禪指引”“山貨代購”等暖心服務。同時,舉辦“易筋經交流大賽”“易簫文化節”“星空露營節”等活動吸引數萬游客,推動“一日觀光”邁向“多日深度體驗”,實現景觀旅游向文化沉浸跨越。
如今,紫凝錨定“禪養共生、茶果飄香”的特色,進一步挖掘農文旅資源,完善“吃住行游購娛”產業鏈,實現“以文興旅、以旅創富”的新圖景,繪就人文與自然相融、百姓與產業共興的“和合”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