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事”撐起基層治理大舞臺
六尺巷故事的核心在“讓”與“和”——禮讓非退縮,是以退為進的智慧;和解非妥協,是共創共贏的藝術。安慶將其轉化為“黨建領事、禮讓和事、群眾說事、多元解事、網格管事、群力防事”的“六事”體系,以六根“支柱”撐起基層治理大廈。
實踐中,“六事”各有側重又協同發力:四級書記領辦3400余個項目,直擊養老托幼、物業等民生痛點,彰顯“關鍵少數”擔當;1555個村(社區)推行積分制,以“善行換積分”推動德治與法治融合;4700余場群眾說事會、2200余個議事陣地,架起民主協商橋梁;多元解事平臺、特色調解室、維權驛站,構建矛盾化解共治網絡;網格精細治理、“敲門服務”,讓治理重心下沉;萬余名“紅袖標”志愿者參與群防群治,激活群眾自治活力。
六尺巷工作法的成功,在于超越了單純的糾紛調解,升華為治理哲學與文化自覺。它像一座橋,連官民、通古今、融法理情理;像一盞燈,照亮基層治理盲區;像一粒種,在群眾心中生根發芽。其核心密碼是對“人心”的把握——治理之道,莫先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疾苦、解煩憂。六尺巷以百姓心為心,用禮讓促和諧、協商聚共識、服務暖民心、參與增活力,真正贏得群眾認同。
放眼全國,基層治理普遍面臨“干部忙、群眾看”“管理多、服務少”“矛盾易、化解難”等挑戰。六尺巷提供了可復制的答案:治理不是控制,是服務;不是單向指揮,是雙向互動;不是被動應對,是主動創造。優秀傳統文化是創新資源,群眾參與是力量源泉,系統集成是優化關鍵。
要讓六尺巷成為全國基層治理“金字招牌”,仍需深化拓展:推動“禮讓”文化進校園、家庭、企業,培育新時代“謙謙君子”;完善積分制激勵,讓“德者有得、讓者受敬”;數字賦能搭建“云端六尺巷”,實現群眾說事解事“指尖可達”;加強跨區域交流,促進經驗升華;鼓勵基層創新,變“一花獨放”為“百花滿園”。
基層是社會和諧之基,治理是治國安邦之本。六尺巷工作法如細雨潤物,卻蘊含改變社會的巨大能量。當千村萬社奏響“六事”協奏曲,當干部群眾共踐“禮讓”之風,基層治理必將邁向新境界,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注入深厚支撐。這,正是六尺巷故事的當代回響,也是中華文明智慧的時代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