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立市,安慶的答卷
——“答好‘創新之問’安慶在行動”系列評論之二
創新領先一步,發展領先一路。
近年來,安慶以“創新立市、產業強市、文旅興市”為戰略引領,通過創新生態優化、政策機制突破、資源盤活利用等多維實踐,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創新是城市發展的永恒動力,更是區域競爭的核心密碼。但目前來看,與先發地區相比,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比,與廣大市場主體需求相比,安慶整體創新能力仍顯不足。正如省委主要負責同志在全省季度工作會議上提出的47個“創新之問”,切入短板弱項,發人深省、振人心弦。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在決勝收官“十四五”、謀篇布局“十五五”的關鍵時刻,安慶必須在發展大局中找準定位,持續推進創新立市,讓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努力交出以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精彩答卷。
不斷增強創新平臺能級,迸發創新活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高能級科創平臺集聚政產學研各類創新要素于一體,是激發這個第一動力的“催化劑”。要加快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奮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創高地,“高地”一旦形成,資源“蓄水池”隨即產生,創新“源動力”加速裂變,成果“轉化器”也將不斷提速。安慶高起點構建多層次創新平臺體系,要全力爭創“國字號”載體,優化孵化育成生態,布局關鍵共性技術平臺。緊密圍繞化工新材料、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發展中的共性技術需求,深化與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研發機構,為產業升級提供堅實技術支撐。
不斷壯大創新主體規模,迸發創新活力。矢志不渝走創新立市、產業強市、文旅興市之路,需要政府恰如其分地使用有形之手,通過財政、金融、稅收等多種政策措施和激勵機制,為各類創新主體搭建好創新舞臺,推動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加快向企業流動和集聚,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全方位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聯合高校院所開展核心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應用,支持龍頭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構建并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的梯次培育體系,形成創新大企業頂天立地、創新中小企業生機勃勃的良好局面。
不斷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迸發創新活力。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暢通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通道,要緊密結合市場需求,抓住科技成果源頭,建設專業化平臺載體,激發各類人員積極性。最終,把創新成果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健全前沿科技研發“沿途下蛋”機制,讓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結出“金娃娃”。
不斷強化創新人才支撐,迸發創新活力。創新之道,唯在得人,要前瞻布局人才鏈,用足用好用活院士資源,制定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更加精準有效的人才政策。不拘一格降人才,吸引更多人才來宜創新創業;多措并舉育人才,探索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培育一批戰略科學家和頂尖團隊、高端人才、優秀青年人才;真情實意留人才,為頂尖高端人才提供實驗室和科研項目定制服務,構建“15分鐘創新生活圈”,優先完善人才公寓配給、便捷醫保異地結算、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務,讓創新人才安心扎根、全情投入。
不斷深化科創產業融合,迸發創新活力。推進科技產業融合發展,要緊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培育壯大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生命健康和生物科技等新興產業,搶灘布局商業航天、低空經濟、下一代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同時,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推動傳統產業向“高”攀登、向“智”發力、向“綠”而行。
以行動作答“創新之問”,安慶有信心堅定扛起時代使命,以創新開路、靠創新破局,讓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引擎全速運轉,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持續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