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智能底座 亟待新“姿勢”
8月底,一汽紅旗與華為正式確認合作,搭載華為全棧自研解決方案的車型預計將于明年正式上市。至此,汽車業八大央國企已全部與華為建立合作關系。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8月,與華為合作已經量產的新車已近30款。由此可見,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化賽道上,“華為”的身影愈發重要。共享華為智能技術底座的“華為車系”,已在15萬元至百萬元價格帶形成了覆蓋。在快速補齊車企智能化短板的同時,也引發了行業對同質化競爭的思考:當多家品牌搭載基本雷同的智能座艙和智駕輔助系統,如何在這一相同技術底座上構建獨特價值?
消費者:智能化體驗大同小異
截至今年8月底,鴻蒙智行累計交付量突破90萬輛,乾崑智駕系統在不同品牌車型上的搭載量更已突破100萬輛。
“華為系”新車迅速擴容
華為的“朋友圈”已覆蓋國內主流車企,連德系、日系汽車品牌都紛紛拋來橄欖枝。例如德系豪華品牌BBA,也正紛紛加速擁抱華為,寶馬、奔馳接入鴻蒙生態,奧迪Q6L e-tron直接搭載乾崑智駕。公開信息顯示,日產、豐田等日系廠家也通過合資企業與華為展開合作。鴻蒙座艙5.0、華為乾崑智駕ADS4.0……一旦貼上“華為賦能”的標簽,消費者大致會默認智能化水平“基本在線”,并愿意進一步了解。
從數據來看,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商業化落地成效顯著:鴻蒙智行預計今年10月將達成百萬輛里程碑。民生證券研報指出,華為已經完善了“全價格帶覆蓋”的生態版圖。
但在狂飆的數字背后,消費者體驗仍需進一步提升。
“近期試了阿維塔、試了嵐圖,還看了下問界,這幾個都用了華為智能技術的不同品牌汽車,感覺智能化體驗相似,只是外殼不同。”消費者劉先生日前在選購新能源汽車時對“華為車”智能化“雷同”深有感觸。“尤其是部分車型無論在語音交互的邏輯、UI設計的感覺,還是智能輔助駕駛的決策風格上都大同小異。”
智能化體驗“雷同”不是巧合
差不多的軟件、感知硬件,同樣的底層算法……雖然各家品牌都希望說自己是“最先進的華為車”,但對于消費者來說,無論是已推向市場的“四界”新車,還是其他合作方式搭載華為智能技術的車型,不可避免有高度趨同的體驗。
這一現象也引發了業內人士的關注。
趨于“同質化”的“智能化”體驗,快則快矣,卻可能反過來弱化車企的智能化優勢。中國自主車企更需要通過“差異化”的自研核心技術,打造具有“品牌”特點的DNA。消費者劉先生就坦言,雖然“華為賦能”是讓他覺得新車擁有智能化的一個重要符號,但他也希望不同品牌能各有特點。
綁定華為是權宜之計還是長遠謀劃?
初衷:綁定華為不止為解“燃眉之急”
當“智能化”決賽的“鼓點”越來越密,與華為這樣強大的合作伙伴一起“沖線”,無疑是車企們最高效的選擇之一。“華為的技術幫助我們縮短了至少兩年的研發周期。”一家與華為合作的車企的智能座艙開發工程師李博告訴記者,華為提供的是一套相對完整的解決方案,車企若要進行深度定制,需要投入額外資源和時間,這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可能意味著錯過窗口期。而且當前智能化研發人才稀缺且成本高昂,自研智能系統對許多車企來說既不經濟也不現實。
從市場數據上看,賽力斯的問界系列車型,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了累計交付突破75萬輛,讓賽力斯從行業邊緣企業變成了高端新能源品牌的領跑車企;東風旗下的嵐圖在智能化領域與華為開始合作也在近一年起到了效果:月交付量成功沖上1萬輛。
模式:不要“過度依賴”而要強強聯合
如果回到三年前,可以發現,擁有一整套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華為,正努力通過鴻蒙智行、HI模式、全棧技術供應等不同合作模式賦能車企,通過不同合作深度實現品牌區隔,梯度化合作模式在短期內有效避免內部競爭。
然而,在“五界”之外,“HI模式(華為為車企提供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與智選模式相比更側重技術輸出而非品牌運營)”等其他合作模式本應“自由度”更大,但實際運行中卻出現了不可避免的“正面沖突”,這從消費者的體驗上可見一斑。
業內指出,HI模式雖然為車企保留了更大的自主發揮空間,但很考驗車企的營銷能力。
“我們與華為合作是為了更快進入市場,但同時我們也在培育自己的研發團隊。”某大型車企技術負責人透露,“長遠來看,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至關重要。”他還表示,如果不能加入自己的品牌DNA,就會變成華為技術的展示平臺,這并不利于長遠發展。
一位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認為,經過這兩年的運作,個別車企將提振銷量的希望迫切地放在鴻蒙座艙5.0、華為乾崑智駕ADS4.0上,追求快速、短期見效,對基于軟硬件底層邏輯的長期合作研發投入不足。采用“華為技術+自主創新”的組合拳,車企應聚焦根據品牌定位自由調配資源,避免過度依賴導致的同質化。
出路:硬件一次性銷售變“二次開發”
羅蘭貝格汽車行業首席研究員陳春棟指出,“車企發展和盈利的關鍵在于構建‘差異化護城河’。尤其應該注重商業模式重構能力,如跳出‘硬件一次性銷售’邏輯,探索軟件服務、能源服務等全生命周期價值轉化。”
在標準化技術普及的背景下,車企的二次開發能力成為差異化的核心來源。如嵐圖全新知音聲稱是“滿血華為技術”,但其相關負責人也強調,其通過1200項系統級聯調,實現了適應家庭用車場景的專屬優化。在城區NCA(自動導航輔助駕駛)上,還特別強化了兒童安全監測等家庭場景功能。這些差異化的場景開發是技術轉化的一個關鍵,
垂直整合能力強的車企已經嗅到了危險,它們更傾向于將華為技術融入自身生態。以比亞迪為例,其在采用華為智駕模塊的同時,保留了自研的感知算法和車控系統,形成“華為算力+比亞迪場景理解”的獨特組合;廣汽傳祺與華為共建“車云一體化平臺”,不僅上傳數據用于算法迭代,更通過用戶行為分析優化服務,使智駕系統越用越“懂用戶”。業內認為,這種深度整合跳出了簡單的技術堆砌,轉而打造貼合品牌用戶畫像的專屬體驗。
未來趨勢:
新合作生態已露端倪
事實上,消費體驗同質化等問題已對相關車企銷量產生一定影響。
在鴻蒙智行模式下問界、智界等“界”系列品牌雖能快速切入市場,但并不是“萬金油”。根據賽力斯公布的今年前7個月的銷售情況,整體銷量累計同比下滑12.75%,其中新能源汽車累計同比下滑10.87%。
華為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并開始著手啟動一種全新的合作生態模式。8月,華望作為廣汽與華為深化合作的關鍵落子,攜“廣汽制造+華為智能”優勢沖擊高端智能新能源車市場。廣汽集團表示,與華為的最新合作模式是“新型深度賦能”,概括起來就是“廣汽智造+華為智能”的雙核運行模式。同時,華為計劃在年內推出一套全新的車企合作模式,這一模式將區別于現有的“全棧技術供應商”的HI模式和“智選車”(鴻蒙智行)路徑。新的合作模式將構建一種車企主導、華為深度嵌入的協同架構,涵蓋智能開發、生態連接與市場規劃等多方面。
記者手記
要站在巨人肩膀上跳舞
勿躺在技術溫床上沉睡
當智能汽車進入體驗競爭的下半場,決定成敗的不再是“用了什么技術”,而是“技術如何改變了用戶的生活”——這正是車企構建差異化護城河的終極答案。
在這場與華為合作的熱潮中,真正的贏家不會是技術的簡單追隨者,而是能將通用技術轉化為專屬體驗、讓品牌價值穿透技術表象的創新者。那些既能駕馭標準化技術,又能通過二次開發、場景創新和品牌重塑創造獨特價值的企業,將在新一輪競爭中脫穎而出。
智能汽車的未來必然是開放生態下的協同創新,車企的核心競爭力終將體現在對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價值創造能力上。對車企而言,與華為的合作應當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跳舞”,而非“躺在技術溫床上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