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文化活在市井里弄間
近日,在第三屆長江文化論壇上,長江沿線9市發布本地區長江文化建設成果。記者從市文旅局了解到,近年來,我市穩步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圍繞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協調推進目標,沿線文化文物資源系統性保護取得階段性成果,煥發出新的時代活力,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空間不斷延伸。
(8月29日《安慶晚報》)
長江文化不是掛在墻上的老照片,也不是鎖在玻璃柜里的舊物件。它是安慶人晨練時路過的濱江步道,是孩子們放學后常去的圖書館,是戲迷們票友相聚時哼起的一段黃梅調。當“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從規劃圖變成市民的日常,我們忽然明白:文化傳承的密碼,藏在市井里弄的煙火里,在百姓觸手可及的生活場景中。
安慶的做法,打破了“文化保護=建館封存”的思維定式。他們沒有把長江文化鎖進博物館,而是讓它“長”在城市的肌理里——2024年爭取3458萬元國家文保資金、新增182處新發現文物點,不是為了湊數字,而是讓薛家崗遺址的陶片、陳延年讀書處的舊窗,都能在考古遺址公園的探方里、在修繕后的老建筑中“說話”;濱江ECD工程開放后,市民遛彎時就能踩過千年江岸的泥土,秦潭湖濕地的蘆葦蕩里,飄著和古人一樣的風聲;黃梅戲藝術節吸引近3000萬人次觀看,線上線下的喝彩聲里,傳統戲曲不再是“老輩人的愛好”,而成了年輕人的社交話題。這些細節證明:文化要活,就得“扎”進生活場景,讓保護、利用、傳承形成閉環。
反觀一些地方的長江文化建設,要么停留在“掛牌子”“修仿古街”的表面功夫,要么把文化當成“招商工具”,建幾個網紅打卡點就草草收場。這種“打卡式傳承”,看似熱鬧,實則割斷了文化與生活的血脈聯系。文化的生命力,從來不在“靜態保存”,而在“動態生長”。就像長江水,若只困在堤壩里,終會失去奔涌的力量;只有漫過灘涂、穿過村莊、流入田埂,才能滋養萬物,生生不息。安慶的實踐恰恰說明:當文化成為市民買菜路上的風景、茶余飯后的談資、親子活動的課堂,它就自然活在了當下。
讓長江文化融入日常,需要更多“安慶智慧”。一方面要“向下扎根”——像安慶那樣,把文保資金用在“刀刃”上,讓非遺傳承人走進社區教手藝,把工業遺存改造成咖啡館、書吧,讓文化設施從“景點”變成“客廳”;另一方面要“向上生長”——挖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比如將“通江達海”的開放精神融入城市發展理念,把“皖江文化”的包容特質轉化為文旅融合的創新動力。如此,文化才能既“接天線”又“接地氣”。
站在長江邊遠眺,江水流過千年,帶走了多少往事,又留下了多少故事?安慶的答案是:讓文化活在市井里弄間,活在孩子們的課本里,活在老人們的回憶里,活在每一個普通人的日常里。因為真正的文化傳承,從來不是“保存過去”,而是“讓過去活在現在”——當長江的故事從典籍走向街頭,從歷史照進現實,這條母親河的文化基因,便在每一次駐足、每一聲贊嘆、每一次傳承中,獲得了最鮮活的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