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戲水”是生態向好的“硬核證明”
8月28日,位于市美術館的一個小池塘內,成群的桃花水母在水中游弋。它們通體透明,體形只有硬幣大小,身上的觸角像桃花的花瓣,在水里一張一縮,上下游動。
(《安慶晚報》9月5日)
市美術館小池塘內,成群桃花水母舒展觸角、自在游弋,宛如“水中桃花”翩躚起舞。這難得一見的生態奇觀,恰似大自然遞出的“成績單”,以最直觀的方式,印證安慶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桃花水母現身,絕非偶然的“幸運邂逅”,而是安慶生態向好的的“硬核證明”。素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對生存環境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水質必須潔凈無污染,水溫、溶氧量需長期穩定,容不得半點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的侵擾。這樣一種“嬌貴”的生物,能在城市核心區的池塘安身,背后是安慶多年來對水環境治理的“較真”。從長江岸線的“留白增綠”,到城區內河的清淤截污,從工業污染源的“精準管控”,到全民參與的“節水護水”……一系列實打實的舉措,讓“水清岸綠、魚翔淺底”從愿景變為現實,也吸引桃花水母在此“安家落戶”。
“水母戲水”帶來的驚喜,是對過往生態保護工作的肯定,卻不能成為停下腳步的理由。面對“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生態建設要求,安慶要視桃花水母的出現為新起點,持續打好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綠色發展“三大攻堅戰”:既要深化工業、農業、生活污染源的全鏈條治理,不讓一滴污水、一縷廢氣破壞水體與空氣;也要推進長江濕地、城市公園等生態空間的系統性修復,為動植物打造更穩固的“生存屏障”;更要推動產業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讓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同頻共振,從根源上筑牢生態安全防線。
桃花水母的身影或許會隨季節變換而隱去,但生態保護的腳步永不能停歇。唯有繼續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持續呵護好每一片水域、每一寸土地,更多“水母戲水”式的生態奇觀才有可能涌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會自然而然成為城市最動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