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逐月熱”轉化為持久“科普熱”
9月8日凌晨,安慶市城區上空上演月全食景觀,時隔近3年再迎“紅月亮”!
(《安慶晚報》9月9日)
當絕美的“紅月亮”驚艷登場,人們除了欣賞到難得一見的天象盛宴外,更激發了遨游太空、探索宇宙的興趣和熱情。
“紅月亮”好看,但我們不應止于駐足觀賞、拍照打卡,而要升華為一場全民科普的盛宴。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很少有機會抬頭仰望星空,感受宇宙的奧秘。而月全食這一壯觀的天文現象,就像一把神奇的鑰匙,打開了公眾探索宇宙的大門。通過觀賞和了解“紅月亮”,人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天文學的無窮魅力,進而激發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在觀賞過程中,結合專業解說和知識科普,全面了解月全食的形成原理、觀測方法以及相關的天文知識,不僅能夠揭開“紅月亮”的神秘面紗,而且可以破除“血月有害論”等荒誕的言論,這對培養和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大有裨益。
再者,將觀賞“紅月亮”打造成天文科普課,還能促進科學教育的創新與發展。眾所周知,傳統的科學教育往往局限于課堂和教材,而將天文觀測與科普教育相結合,讓天文之美與探索之樂相互映照,會使科學教育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根植愛科學、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追求和理想。
“紅月亮”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視覺盛宴,借助這樣的“天賜良機”,要進一步創新形式、豐富內涵,延續這股“逐月熱”,并轉化為持久“科普熱”。一方面,政府部門要加強與科普機構的合作,通過舉辦天文知識講座、組織觀測記錄分享等活動,傳播和普及天文知識,進一步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AR、VR等現代科技手段,以及推出攝影比賽、線上課程,深入探討天體運動等奧秘,形成持之以恒的科學正能量。
“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才有希望”。“紅月亮”雖然只有短短數小時,但由此激發的仰望星空的熱情卻值得永久珍視。當更多的人抬頭看天時,科學的種子便會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發芽,推動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