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客戶端】皖美徽茶縣長說 | 岳西縣副縣長王金橋解鎖岳西翠蘭的時光密碼
8月15日下午,由安徽省茶業協會聯合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徽商傳媒、文旅融共同策劃、主辦的2025“皖美徽茶縣長說”系列宣傳推介活動拉開帷幕,旨在為弘揚徽茶文化,講好徽茶故事,展現安徽各產茶縣的特色優勢和發展活力。
8月18日,岳西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王金橋走進安徽日報報業集團演播室,化身“首席推薦官”,分享了岳西茶產業融合發展經驗,講述岳西翠蘭背后的山水人文與富民實踐。
地處大別山腹地的岳西縣橫跨在神奇的北緯30°線上,造就出山巒疊嶂、溪流潺潺、千米高峰林立的旖旎風光。
在氣候濕潤的山石之間,云上好茶破土而出,成為無數茶客心中神仙般的首選佳茗。一芽兩葉,翠綠如玉,形似蘭花,一杯喉吻潤,滿口清醇香。
北宋羅源場遺址
王金橋副縣長用一組數據巧妙地將岳西翠蘭的前世今生串聯起來:岳西翠蘭的卓越品質,源于“3、4、6、8、9”這5個密碼——在北緯30度黃金產茶帶,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米含量高達4萬個,平均海拔600米以上,森林覆蓋率近80%,早在公元965年這里就是宋朝榷茶制度下的官茶交易中心,成為全國茶葉貿易的重要樞紐,千年制茶技藝,在此代代傳承。
岳西-石佛寺茶園
岳西-公山茶園
岳西-大滑嶺茶園
岳西-悅溪茶谷
這片小小的茶葉,也帶動這個集革命老區、脫貧地區、純山區、生態示范區、生態功能區于一體的獨特縣區蹚出了一條別具特色的產業振興之路。在品質、品牌、產業化、市場化、信息化“兩品三化”戰略指引下,岳西縣全面打造“農業結構調整第一主線、農民增收第一渠道、農村經濟第一產業”,發展生態型、文化型、龍頭型、現代型、網絡型“五型”茶業經濟。
省級非遺傳承人馮立彬手工制茶
省級非遺傳承人劉會根手工制茶
茶產業已成為岳西縣農業經濟支柱產業,2024年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55%。全縣茶園面積達20萬畝,干毛茶產量7700噸,產值11.23億元,分別占全省的6.2%、4.2%、4.6%。
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十五五”新階段,岳西縣制定了清晰的茶產業發展藍圖。
王金橋表示,岳西縣將以茶葉全產業鏈再造升級為主線,按照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的思路,以茶農增收和茶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為核心,打造集地方種質資源保護、生產、加工、流通、品牌、科技、服務于一體的現代茶產業體系,提升產品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和監管能力,實現岳西茶產業形態由“大產業”升級為“強產業”,空間布局由“平面分布”轉型為“集群發展”,主體關系由“同質競爭”轉變為“合作共贏”,形成結構合理、鏈條完整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到2030年,茶產業綜合產值達到50億元。
從夯實保護制度到健全工作體系,從著眼改革創新到強化推廣宣傳,岳西縣通過構建“體系化”全產業鏈,推進“綠色化”提質增效,發展“規模化”精深加工,培育“多元化”經營主體,使這片紅色熱土上的綠葉子,真正變成了富民強縣的“金葉子”。
岳西翠蘭這則“綠葉”變“金葉”的故事,讓岳西縣這幅鄉村振興的答卷愈發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