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治理期待更多平等對話
近日,社交媒體賬號“人大剛子”引發廣泛關注。9月7日,認證為中國人民大學官方賬號的“RUC小浪花”發文,確認賬號“人大剛子”系該校黨委書記張東剛的個人賬號。從默默“潛水”到官方確認,該賬號迅速漲粉,成為校園內外熱議焦點。這一現象,不僅展現了高校領導與學生溝通方式的創新,更引發了對高校治理現代化的深入思考。
“人大剛子”走紅,彰顯了互聯網時代高校領導主動貼近學生的積極姿態。這不僅是高校管理者個體“觸網”的偶然,更在深層次上彰顯了互聯網時代高校治理理念的積極轉型——校領導主動俯身、貼近學生,以平等姿態融入年輕人的話語場。相較于具體發布的內容或某條回應,更值得關注的是“走向用戶”這一行為本身所傳遞的治理信號。高校管理層不再局限于會議室和文件傳達,而是選擇以年輕人習慣的語言與平臺,進入他們的日常交流語境,主動構建雙向、即時、開放、平等的互動機制,這不僅有利于消解學生與校領導之間的心理距離,還象征著一種從“管理”到“對話”、從“權威”到“共情”的轉變。當學生發現他們的聲音能夠被迅速聽見、訴求得到真實回應,信任也隨之建立。
“人大剛子”的走紅,是互聯網時代高校治理提升效率的有益探索。在過去,高校管理層與學生之間常存在一定距離,校園事務決策過程中,學生意見收集難、參與度低,導致部分政策與學生實際需求脫節,信息傳遞多依賴傳統渠道,反饋周期長且效果有限。如今,通過社交平臺,校領導能快速掌握學生關切,迅速響應,及時調整管理策略。“人大剛子”的示范效應,帶動了學校各部門負責人積極回應學生問題,形成全校上下重視學生訴求、高效解決問題的良好氛圍,優化了校園治理生態。這一高效處理模式,為高校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當然,單個賬號、某位領導“觸網”,與學生在網絡世界“打成一片”,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大學的制度性開放,其可持續性、實際效力與推廣可能,仍有待觀察。但無論如何,其本身已傳遞出積極信號,這樣的嘗試值得肯定。學生關注點贊“剛子”,追捧的不僅僅是賬號本身,更是賬號背后被看見、被重視的獲得感。人們肯定這種嘗試,網友紛紛“粉”他,也不只是單純肯定他的網感,還有對高校治理走向更開放、更平等、更務實的期待。
從更高維度看,這種開放姿態體現一所大學的精神氣度與治理自信。它向師生和社會清晰傳遞這樣的信息:大學不怕問題、不回避聲音,而是主動擁抱監督、積極吸納智慧。這正是當代大學塑造開放形象、贏得社會認同的應有之義。“人大剛子”的意義遠不止于一個賬號的運營成功,它更標志著一種新型校園治理范式的萌芽——以技術為橋、以真誠為基、以平等為核,在對話中凝聚共識,在互動中推進治理現代化。
當更多高校管理者愿意走出傳統話語體系,以真誠和平等的姿態直面學生,主動擁抱一個更復雜的社會,或許更能承載社會對于“理想大學”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