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企業的創新活力持續奔涌
圍繞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等7個方面,安徽省委主要負責同志在全省季度工作會議上提出47個需要思考和破解的重大問題。47個“創新之問”都是各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安慶日報》9月3日)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區域競爭日趨激烈,安慶正處在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抓住創新這個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破解這47個“創新之問”,實現“十四五”規劃圓滿收官與“十五五”規劃的完美開局。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權威數據表明,截至2023年底,國內有效發明專利中,企業所占比重超過七成。作為工業大市,近年來我市已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突破8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500家。其中“搶占創新高地”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41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406家,均居全省前列。他們呈現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發展優勢,為我市“進百強、上臺階”做出了突出貢獻。我們要實現“創新立市、產業強市”,必須要讓企業的創新活力持續奔涌。
這些企業能夠通過創新引領企業發展,在于專注。他們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失敗、不朝三暮四、前腳剛投入后腳就要見效益。他們或長期專注于細分領域,或長期聚焦主業,聚力發展。以企業的質量和實力,抓住機遇,通過持續的創新,把產品或服務品質不斷地推向極致。如華茂集團創新制作,由嫦娥六號著陸器攜帶在月球背面成功展開的世界首面“石頭版”五星紅旗,就專注攻關達4年之久。
企業的創新活力持續奔涌,也在于以“智改數轉”作為核心引擎。在安慶煉化曙光丁辛醇化工有限公司總投資12.5億元,年產25萬噸辛醇項目中,他們將信息化與智能化深度融合,構建了MES(制造執行)系統、視頻監控平臺、AI視頻智能分析平臺等,保障了安全生產,實現了生產全過程實時掌控,讓運營成本降低了8%,該公司也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丁辛醇生產基地。
以數字智能技術重塑企業運維,意味著工具和手段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對認知方式、組織流程乃至行業生態的重塑。不僅能催生出企業的新業態、新模式,提升資源優化配置水平,還能為企業打造出更高水平的創新生態。
讓企業的創新活力持續奔涌,還在于“借力乘風”。華茂“飛月”五星紅旗的研制成功,在于聯合武漢紡織大學等單位的合作攻關。無數案例表明,創新,特別是那種前人所沒有、傳統工藝和傳統材料又無法解決的顛覆性創新,更需要借助專業高校、科研所等科技的力量進行攻關、協同創新。這不僅能保證創新獲得成功,還能獲得一系列的創新成果。
因此,政府部門要牽線搭橋,讓企業便于“借力乘風”。現北京化工大學安慶研究院、浙江大學安慶長三角未來產業研究院等一批產業共性創新平臺已落子我市。我們要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聯合高校院所開展核心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應用,讓企業急需的創新服務,技術、人才等都可以在這一平臺“下單”,讓系統進行智能“撮合”,高校、科研機構等響應“接單”,提供解決方案。
讓企業的創新活力持續奔涌,更在于政府使用有形之手,通過財政、金融、稅收等多種政策措施和激勵機制,全方位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為企業創新搭建好舞臺,推動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加快向企業流動和集聚,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同時,要深化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技術入股等市場化路徑。要打破人才流動壁壘,支持科研人員“揭榜掛帥”、柔性流動。還需要支持龍頭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構建并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的梯次培育體系,形成創新大企業頂天立地、創新中小企業生機勃勃的良好局面。如此政府有為、企業有力、市場有效、轉化有道、人才有位,我們的企業就能創新活力持續奔涌,回答好這47個“創新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