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幫租房青年“避坑”
9月15日,《住房租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作為我國首部專門規范住房租賃的行政法規,其覆蓋出租與承租、住房租賃企業與經紀機構、網絡平臺與政府監管等多個環節,對住房條件、合同備案、資金收付等關鍵問題作出細化規定,明確了各方法律責任。
租房是許多大學生邁入社會、獨立生活的重要一步。然而,在租房過程中,年輕人時常遭遇難以言說的“痛點”。《條例》的落地,正是通過劃清權責邊界,為城市租房青年筑牢權益屏障,讓他們租得順利、住得安心。
居住安全是租房的底線。在市場上,不乏空間狹小、隱患突出的“隔斷房”“非居改租房”。此類房源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設想。《條例》對此亮出底線:廚房、衛生間、陽臺、過道、地下儲藏室、車庫等非居住空間不得單獨出租。此外,《條例》還規定單間居住人數不得超標,人均面積不得低于當地政府規定的最低標準。這些要求,有利于從源頭守護租客安全。
租房押金能否完整、按期退還,關系到租客的基本權益。“提燈定損”等克扣押金的惡劣做法也是年輕人的“心頭患”。《條例》對此作出嚴格約束:押金的數額、返還時間和扣減條件必須寫入合同,無正當理由不得克扣;經紀機構和網絡平臺不得代收代付,杜絕“資金池”風險。這些舉措,有利于確保押金安全,避免租客因企業“跑路”遭受損失。
針對中介虛假房源亂象,《條例》強化核驗義務:經紀機構和平臺必須核驗房源權屬,實地勘查房屋狀況,并出具書面說明,虛假或誤導性信息一經發現,將面臨高額罰款乃至吊銷營業執照的處罰。對依賴手機軟件找房的年輕人來說,這意味著信息甄別的成本降低了,不必為了“避坑”大費周章,被迫成為“房源偵探”。
住房關系到青年的幸福感,也關系到城市的吸引力。期待隨著法規的深入實施,奮斗中的青年租房不再是“麻煩事”。